百书斋 > 秦风飞扬 > 第六十四章:学堂

第六十四章:学堂


  华夏最不缺看热闹之人,一旁百姓见妇人与四名汉子抬棺转向城内府衙,纷纷随行跟着过去。

  一路又加入不少人,都希望看新任官府如何审案。

  城门处,士卒拦棺而停,不愿放入。

  张宁等人上前,与值班什长附耳密探,什长见火骑令牌,逐放行。

  到善无府衙,已是午时。

  三通鸣冤鼓敲响,衙役出来见有人抬棺到府衙,询问得知告状,急忙进去通报。

  不一会,平准官(秦汉的一种官职,负责审理民间案件,相当于21世纪的法官)升堂。

  那时可没有宋代那样的太师椅,大案桌,官员也是跪坐在席,鸣冤之人也在下跪着,两人就像是互跪。

  “堡长何人?”

  平准官不问事情,先问堡长,门外众百姓与蒙恬一愣,为何问堡长?

  张宁将头伸到蒙恬耳边。

  告诉蒙恬原来按秦律,民间纠纷,首先有亭长调节,若双方不满意,由亭长带去堡长处,堡长还不能处理,再带到衙门,由平准官断案。

  蒙恬乃秦国重臣,当然不知道民间还有这样条列。

  而百姓又没几人知道律法,当时更没人会打官司,所以也不清楚。

  刘老汉妇人道曰:“未亡人张氏状告陈家欺凌夫家,至夫家惨死,望大人做主。”

  平准官听此案无堡长到场,乃私自告状,道:“回去让堡长调节,不成再来。”

  “大人。”张氏跪地不起,磕头道:“本乡堡长乃陈家族人,定不会助奴家平冤,望大人怜刘家大难,破例一次。”

  平准官见张氏不愿离去,怒斥道。

  “律法严谨,岂容尔等俞樾,念尔等不知,免去棍棒之罚,即刻退堂。”

  说罢,命衙役将众人逐出堂去,自起身欲离。

  张氏不知所措,眼泪婆娑跪在堂中之际,蒙恬见状推开衙役,闯入大堂。

  “天理昭昭,日照炫炫,汝身为平准,既是百姓之父母官,今日见有冤不审,就不担心心中不安,与民有愧?”

  平准官见一黑袍之人闯入,严声责令,大怒。

  “汝是何人,敢闯大堂,不怕棍棒之痛吗?”

  那时没有电视,善无又是刚打下不久,蒙恬把内政事务都交由周术负责,周术忙不过来,又从九原将好友绮里季吴实唤来,善无城一干民生官员任用都由吴实负责。

  这些官员从没有与蒙恬碰过面,当然不知面前的人,就是善无权力最高之人。

  蒙恬冷笑。

  “路见不平有人踩,人心不平有人问,在下区区一个小民,也见不得百姓蒙冤受难,而官府官官相卫。”

  “大胆,本官乃按律法办事,岂容汝诋毁,衙役给吾将此人打出去。”

  平准官下令,衙役正要举棍,几个火骑卫冲上前来,一脚踢飞衙役,护在蒙恬身边。

  突然变故,平准官正想喊出有人造反,突然看到一人伸手摸出一道令牌。

  “胆大包天,认得此物吗?”

  “火......火骑令?”

  他们上任,首先就要识别令牌,平准官自是认得。

  能被火骑卫保护之人,平准官已经想到责令他的人是谁,顿时吓得魂飞魄散,俯身跪地。

  “继续审案,吾不插手。”

  蒙恬不愿暴露身份,快语封住平准官言语,退到一旁席座,张宁等人站立身边。

  蒙恬虽努,但也没想着此事处罚平准官,毕竟他是按法律来办,只是这不合理的律法今后恐要修改。

  “是......是......”

  平准官战战兢兢道了两声是,坐回席位,询问张氏案情。

  张氏与堂外百姓被这一幕惊呆了,原来怂恿他们来报官之人如此厉害,似乎官员也惧他威严,自己说不定真的能沉冤得雪。

  她将事情一一道出。

  平准令仵作开馆验尸,果然如张氏所言,刘老汉尸首被狗所啃,半边溶烂,黑血流了一棺。

  他先让张氏退在一边,命人前去带陈平归案,才将蒙恬等人迎入内堂。

  “不知大人驾临,望大人恕罪。”

  平准官这才尊尊敬敬磕头行礼,惶恐不安俯视蒙恬脚下。

  “起来吧。”

  蒙恬让平准官起身,道:“律法虽不可俞樾,但法律是死,人是活的,见冤不审,百姓就会不满,人心也会涣散。”

  “大人所言极是。”平准官又磕头行礼,才敢站起道。

  “只是大人不知,若黎民不经亭长,堡长,直到府衙状告。首先会案情频多,鸡毛蒜皮之事都会前来击鼓,其二,不由堡长带领,只凭一面之词,难以断案,要增加大量人手调查,费用颇多,府衙人手也不足。”

  平准官这般一说,蒙恬才释然。

  看来秦律也非是不可取,早就想到各种原因才会定下如此流程。

  如果真的每天十人八人击鼓鸣冤,丢牛争羊之事都要平准去处理,他就算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

  何况府衙经费本来就少,如何能请这么多人查案。

  蒙恬想了一下,道:“人命关天,以后杀人放火重案,可跳过亭长、堡长,必须要立即审理,人手不够,可请郡守府协助,其余小事,让乡里自行调节。”

  又道:“吾给汝一条准则,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没有人可以用钱买命,不管是战士犯案或是官员家属,一律按此准则来办,若有人不服,让他来找我。”

  平准官点头称是,一定按蒙恬的准则去做,心中已然判了陈平死刑。

  暗道,以后奴仆也有出头之日了,有此事为例,谁还敢随意打杀奴仆。

  传唤陈平起码需要一个时辰,既然平准认出自己身份,蒙恬也不打算待在府衙,相信平准知道自己关注此案,必会秉公断案。

  况且所有审理案件都有存档,蒙恬想知道,只需翻阅档案就行。

  出了府衙,已是中午,再出城到乡村已经不足时间。

  蒙恬几人转去学堂。

  一是查看伙食,二是了解学子所学状况。

  在学堂里,学子每人面前一个高粱饼,一碗豆子,蒙恬吃了几口,豆子还掺夹一丝土味,高粱饼也不见得好吃。

  学子却吃得津津有味,秦代普通百姓,在家中能吃饱饭已经是最大满足,那里还敢有要求。

  不少地方还是吃糠喝粥,甚至吃野菜树皮充饥。

  能有免费之食,学子家属都把蒙恬当成父母供奉起来,觉得他是天下第一好人。

  见有些学子意犹未饱,蒙恬问道:“为何不把饭菜端来,让学子自行吃饱?”

  学堂负责人乃是吴实侄子吴好,也是大学之士,道。

  “大人,若让学子自食,他们会为省家中粮食,在学堂撑满腹中,不但过饱引身体不适,无心听课,还会偷将粮饼带回家中,着实不好控制。”

  蒙恬点首,这的确自己不曾想到。


  (https://www.baishuzhai.cc/ibook/105/105139/5952879.html)


1秒记住百书斋:www.baishuzhai.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aishuzhai.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