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斋 > 狂想之三国 > 129 讨董

129 讨董


  129讨董

  ---

  群臣从皇宫出来,立即串联着开始密谈,对董卓居然真的有先帝遗诏这事深入讨论,进而分析事情原委,

  首先可以肯定一点,所谓密旨,即使有,也几乎不可能被董卓得到,先帝肯定是给一个亲信、重臣,如此,很可能是给了宦官,而董卓完全不符合条件,加上时间不对,先帝四月卒,到此时已经九月,要用也早就拿出来了,

  加上对近期小儿歌谣的流传,聪明人也不是只有李儒一个,还是有其他人发现了端倪,这才粗略的看清楚了事实的真相,

  可是,即使看清,又能如何呢?当时太过仓促,已经大局已定,无法改变!

  如此,就有人想到了极端的计策,就是刺杀董卓,此人就是曹操,不过最后关头没有成功,然后仓皇而逃,事后董卓明白真相,气的是暴跳如雷,立即下令通缉,

  此事也给了提醒,即使再怎么笼络百官士族,也是无用,顿时感觉自己的好心碰上了驴肝肺,如此,凶性爆发,首先对付的就是西园军,立即下令包围军营,然后断粮断水围困,

  首领袁绍乃是志大才疏之辈,又迟而不决,犹豫不定,已经被吓得不敢反抗,没有决死一战的勇气,居然直接开溜逃离,丢下数万精锐大军不管,然后被董卓轻松收编,去除掉最后的钉子,顿时气势到达顶点,群臣惧怕,彻底被压服!

  情报传回襄阳,蒋武与戏杰再次商量,

  “军师,洛阳局势已经被董卓完全控制,而通过徐璆回报,当时张温上前查看过,先帝遗诏上确有玺印,那么表示玉玺已经被董卓得到,看来计策已经成功。”

  “这是肯定的,所以董卓更加的肆无忌惮,已经开始残害百官,稍有反对,立即斩首,已经造成了恐怖气氛,群臣已经不敢再言语,董卓是朝纲独断啦!”

  “确实如此,董卓已经疯狂,离灭亡不远啦,我们拭目以待吧。”

  “主公所言有理,如此朝廷,必然离心离德,就更无法命令、控制地方了,是我方希望达到的局面,各地刺史、太守已经是实质上的诸侯,那么,争霸已经不远!”

  “哈哈,有理,看来要整军备战啦!”

  “这是必然,不过,目前还是旁观为上,等待事态进一步发展,一切明朗之后,再采取措施也不晚!”

  “有理,再说,秋收在即,内政也是繁忙,我等不急。”

  荆州可以说是人才济济,若是所有人都围绕刺史府办事,有点太浪费,蒋武明白,这样反而无法发挥最大的效率,于是经过商量后,把部分人分配的其他各郡,辅助各地太守主持政务,担任县令,主要是各郡的治所、关键城市,而架构也是模仿刺史府,建立下一级的郡级分支机构,也有分地方权力,达到平衡的目的,算是一举两得,使得人才得到尽用,

  加上蒋武执政差不多已经一年的时间,各项工作已经是分类合理,形成了一定的办事条例与经验习惯,已经可以按部就班,相当的熟练有序,所以,行政效率大大增加,各曹工作是井然有序,

  蒋武就放开了给手下处理政务,只要定期汇报进度、掌握大略即可,而着重关注情报与军事方面,

  主要还是米贼与益州牧刘焉的战争,打的很是焦灼,米贼是人多势众,加上武器的补给,占据优势,而刘焉初来乍到,对内还没有理顺,又碰上外敌,加上兵力不足,处于守势,靠着几座坚城把米贼抵挡在成都平原之外,然后笼络了地方豪强,提供源源不断的补给,如此,双方平分益州,实力相当,暂时还是相持局面,

  而扬州牧刘表利用其八骏的好名声,加上个人形象俊美有风度,还是皇族贵胄的身份,也笼络了大批士族,手下文武都是不缺,已经基本控制了扬州重要的几个郡,主要是丹阳郡、吴郡、会稽郡等长江下游地区。

  豫州牧刘繇就要差些,能力也就一般,手下人才稀缺,目前还只是勉强控制梁国与焦郡,

  这就给了南阳太守袁术机会,袁家乃是四世三公,作为顶级豪族,相邻的豫州汝南郡乃是袁家老巢,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本来就是袁家人控制着此郡,只要做出阳奉阴违,刘繇也是无可奈何,算是放弃此郡,两者互不侵犯,达成了默契。

  如此,时间进入十二月,突然传来了曹操的讨董檄文:

  “操等谨以大义布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灭国弑君;秽乱宫禁,残害生灵;狼戾不仁,罪恶充积!今奉天子密诏,大集义兵,誓欲扫清华夏,剿戮群凶。望兴义师,共泄公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

  于是,一个月内,各地诸侯纷纷起兵响应:第一镇,南阳太守袁术。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第三镇,陈郡太守孔伷。第四镇,兖州牧刘岱。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第七镇,广陵太守张超(张邈之弟)。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第九镇,济北相鲍信。第十镇,上党太守张杨。第十一镇,东郡太守乔瑁。第十二镇,豫州牧刘繇(刘岱之弟)。第十三镇,西凉太守马腾。第十四镇,北平太守公孙瓒。第十五镇,渤海太守袁绍。诸路军马,多少不等,有三万者,有一二万者,各领文官武将,投洛阳而来。

  檄文传到荆州襄阳,蒋武是心中讶然,看来历史的惯性非常之大,该来的还是要发生,不过也有疑惑,就是曹操檄文里可是说明是天子密诏!就有些说不通了,毕竟玉玺可是在董卓手上,很容易戳穿的啊!

  而响应的诸侯少了两路,就是北海太守孔融与徐州刺史陶谦,仔细一想,大概是遗诏的影响,这两人看出了檄文的本质,而孔融作为孔子的后人,自然是不能参与这种明显的叛乱行为的;而历史上的,天子都长安时,陶谦可是唯一仍旧向中央缴纳赋税的诸侯,说明还是心向朝廷的。

  ---

  历史上,其实只有十三家诸侯,少了五家:北海太守(按:当作“北海相”)孔融、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按:当作“凉州刺史”)马腾、北平太守(按:当作“右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而发起檄文的应该是乔瑁,广陵功曹臧洪盟誓!

  ;


  (https://www.baishuzhai.cc/ibook/136/136805/7160945.html)


1秒记住百书斋:www.baishuzhai.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aishuzhai.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