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斋 > 应春浅的一亩三分地 > 第41章 佳晟入京

第41章 佳晟入京


  这日清晨,春浅在厨房包粽子,文氏和应传明在房间里起了争执,隐约听见提起“春生”,春浅尖着耳朵听,也没听清具体在说什么,这时春绣风风火火跑进来,满头的汗,“春浅,你知道今天姑妈家的延利一周岁生日,娘要去的事吗?”

  陈延利是春浅姑妈永美家的第五个孩子了,做个生日已经不是什么大事,作为舅舅家,条件好的送双鞋或者一身衣服就够了,条件不好的,也有什么不送的。早年表妹爱利生日,好像家里已经没送礼,这延利生日不是大事,这么农忙季节,不至于叫张氏亲自去一趟吧?

  春绣一脸八卦样,“大伯娘也会去。”

  春浅想了想,“我知道了,大伯娘和娘是去看陈家姑娘。”

  春绣失望,“你太没劲了,我问了春衣好久她才告诉我的,你才想了那么一下子,就知道了。春浅,你到底是不是我妹妹?为什么大人的事你都能猜到?”

  春浅但笑不语。这没什么难猜的,大堂哥春符已经十七岁,那道士又有那样的话留下,春符的亲事近期一定会被提起。年初的时候文氏去了陈店一趟,回来后与大伯娘嘀咕许久,从春泉那里传出的话便是奶奶替大哥在陈店寻了个媳妇。农家定亲,都是秋收农忙之后,若是给春符定亲也是今年秋天,原本是不着急的。但现在时机不同,现在正值农忙季节,若不是要紧事情,蔡氏和张氏怎么会无缘无故跑去参加一个不办酒席的外甥的周岁生日?姑妈嫁到陈店,娘和大伯娘她们去,定然有其他事,陈店那里哪里还有比大哥定亲更大的事?

  春绣眼珠子乱转,“春浅,你说能不能让娘也带我们去一趟?我也想看看未来的大嫂什么样子。”

  春浅道:“你就别做梦了,娘带你去才怪。”

  春绣无精打采,“一年到头就是农活,农活,喂猪放牛锄地插秧割稻子采茶叶做茶叶,哪样都要干,什么时候是个头呀!唉,春浅,你说,咱们三爷爷不是在京里么,瞧沐瑞哥那做派,想来家境不错,我们有没有机会去京城?”

  春浅摇头,“我们怕是不能吧,倒是春生哥——”

  春绣不见春浅说下去,“春生哥怎么了啊,你怎么不说了?”

  春浅看向后屋方向,“我是说不知道春生哥在城里读书可好。”

  春绣叹气,“是啊,春生哥都走了半个月了,就捎了几句口信回来,表哥原本跟他一起读书,倒还有个照顾,可现在表哥回家,就剩下他一个人,不知道有没有人欺负他。”

  “有小姑父照顾,春生哥不会被人欺负的。”春浅安慰春绣。

  “也是,春生哥憨厚老实,学习勤奋,是天下第一等的好人,走哪里都很讨人喜欢的,怎么可能有人讨厌他、欺负他?”

  春浅——

  那是真正的春生吗?

  姐妹闲话家常,春浅心中却有愁思,顾佳晟经过这么一事,进了监牢一趟,在整个县闹得沸沸扬扬,以后怕是不能在县学读书了,人言可畏。他以后该如何?依旧在家读书,乡里没有好先生,现在的先生已经不能教他更多,以后他该怎么办?

  春浅能想到的,顾家人自然会想到。这会儿,张老太太的车已经到了应家老湾巷子口,顾佳晟扶着她下车,慢慢走进应家。

  春绣听见厅中动静,跑了出去,见到姑姥姥和表哥,扭身便跑,“奶奶,春浅,姑姥姥来啦!”

  文氏从屋里出来,面色不善,呵斥道:“吵嚷嚷的成什么样子?来了就是客,大呼小叫的成什么样子?”说着进了前厅,脸色一变,笑嘻嘻地迎了两步,“哎呀,这亲家姑妈来了,这可是稀客,快请,快请。”

  应传明也到了前厅,给文氏打了招呼,便提了耙子打算去田里,张老太太喊住他,“二老表,我今天是无事不登三宝殿,还得有事求你们,请留步。”

  说话间,顾长山和小毛提了大包小包的东西进屋,文氏不冷不淡地笑道:“咱们两家这般亲,每次来都带这些东西,他姑姥姥,你太客气了。我们家啊,现在什么也不缺,你真不用费心。”那神色和语气不似从前,她现在心里有了底气,应沐瑞可是私下交给她一笔钱,改善家庭条件的,只是她节俭,加上还没想好具体实行怎样的改善和分配方案,暂时还没拿出来而已。

  张老太太与文氏打了一辈子交道,一看她脸色就知道她在想什么,也不冷不淡地回道:“都是些零嘴,给孩子吃用的,我往年自己不来也要差人送几趟,何况这是自己亲自来,带的要比往日更多几倍。再者,我这老没脸的,这次是有事相求,更要用心了。所以除了孩子的礼,我还有些陈谷子烂瓦的东西有求于你。”

  应传明坐在椅子上抽烟,听着这两女人打机锋。

  文氏道:“他姑姥姥,你都这般说了,难不成我还能把你的礼打出去?佳晟啊,快过来我看看,怎么瘦成这样?不好生在家里保养,跟着你奶奶乱跑什么?来我们家玩儿,那是随时都能来的,不急于这一时。”她拉住顾佳晟的手,捏胳膊捏手的满嘴心疼,张老太太但笑不语。顾佳晟有点不好意思,耳尖微红,顺着文氏的话附和。

  张老太太见顾佳晟实在不自在,“好了,二表嫂,你别为难孩子了,我就是带他来给你们瞧瞧,你可看好了,看好了就放他找表妹表弟们玩儿去。我瞧着二老表急着去田里瞧秧苗呢,也不耽误他时间。”

  文氏这才松了顾佳晟的手,“春绣姐妹在院子里呢,你去找他们玩儿吧!”

  院子里,春绣和春裁正在翻姑姥姥带来的礼物,春裁把糖果拆了,恨不能塞一嘴,又满兜的装,春绣忙着拦他,拦住抓糖果的手,又拦不住抓点心的,姐弟两个闹闹哄哄。春浅站在一边看着他们打闹。

  顾佳晟站在院子的枣树下,看着后屋堂中情形,清瘦的脸庞爬上淡淡微笑,几天的牢狱之灾,他似乎瞬间长大不少,依旧俊秀稚嫩的面庞多了一层浅淡的疏离,清澈温柔的眼眸多了一层忧郁,人生无常第一次在这个顺风顺水的少年身上试验了一把,让他迅速从无忧无虑的少年添上几分轻愁。往日,读书、冶情、田园风光、亲情相伴便是全部,他似乎瞬间懂得了这些东西背后还有权益、责任和算计。

  对于奶奶带他来应家湾的意思,他是明白的,如果放在牢狱之灾前他肯定会反对,但如今他似乎没有反对的立场,有股倔强的气息盘绕在他的心头,十五岁的少年已经有了责任和义务,他不能只考虑自己,要考虑家族的立场,这个家的未来需要他的庇护,那么他就需要足够的强大。

  应春浅走出屋子,站在顾佳晟身边,轻轻问他,“表哥,你在想什么?”

  “春浅,我决定离开家乡,去京城求学了。”这是一句很平淡的肯定句,没有意气风发,没有犹豫不决,没有茫然无措,而是肯定的带着些许少年萧索的,那种情怀应春浅能懂,却不好描述。或许每个少年都有过这么一段迷惘而有自我否认的时期。

  春浅:“姑姥姥带你过来,是想托付沐瑞哥照顾你?”

  “嗯。”顾佳晟淡淡一笑,少年的忧郁再次展露无遗,怎么掩藏都无法释怀,“她不放心我一个人离家。”

  应春浅说什么都觉得不妥,少年敏感自尊的心,在一次牢狱中被消磨得有点沉重,“表哥,好好养身体。去京城也好,我长这么大总共就去过几次县城,什么都没见识过,等你去了京里,听说可繁华了,你一定要常写信,给我们讲讲京里风光。”

  “一定的。”

  前厅中,张老太太与应传明和文氏说的便是送顾佳晟入京之事。文氏极力反对,“哪里有这个道理,父母在家,不顾家业背井离乡的?他姑姥姥,你就一个孙子,这么小年纪,功名学业都没有,怎么放心他一个人入京?”

  应传明道:“我看就很好,孩子年轻,多见见世面,有什么不好?以我说,春生的事也这么定了,叫他跟沐瑞去京里。就算只是去读书,京中学堂好,也有好先生,还临近朝廷,什么大事能见不到?见识多了,那学问自然就能提高。”

  文氏坚决反对,“我不同意。京中那般繁华,什么人都有,春生年纪这么小,没得叫人带坏了。况且又没个父母,要是出了什么意外可怎么好?我可就这么一个长孙,你舍得,我可舍不得。”他们两口子已经就春生是否入京的问题讨论过几次,刚才他们还在房中吵了一架,恰好张老太太又提起送顾佳晟入京的事,文氏的反应可想而知。“你们这是成心跟我过不去呢,我这边才说春生不能入京,这倒好,顾家又送来个现成的把柄,把独孙送来,成心给我添堵的吧?”

  张老太太能理解文氏的心情,她决定把顾佳晟送到京城,那也是经历过激烈思考,被顾姨妈和莲姐极力反对,连顾初英都不赞同。“二表嫂,你的心情我都明白,我就这么一个独孙,独苗苗,我就舍得将他送走?”

  “你们顾家是顾家的事,佳晟生了这么大的事,你们顾家两房闹得这般厉害,怕是佳晟留在乡下也找不到什么清净读书的时候,与其留在家里被别人当靶子,倒不如送走干净。可是我们春生不一样,现在有他小姑父照应着,在县学读书,过几年送去府里应试,说不定就能出个秀才老爷了。去不去京里不打紧。”

  应传明道:“老三才入宗,他们一家子在京城几十年,就算没有什么根基,也算是京都旧民,怎么也有几分情面,我们春生去了京中不至于被欺负,这是其一;其二,几十年没见老三,沐瑞那孩子也没几句话,我不放心他们家在京中境况,所以得送一个人去京中瞧瞧,好给我带消息回来。”

  “春生才多大,那也不能叫他去呀?他能懂什么事?”

  “家里就这么几个男丁,我老了,走不动了。永远还要养这么一家子,不指望春生,还指望谁?他是我们老七房的长孙,就得有长孙的担当,这事你不用反对了,就这么定了。去喊沐瑞回家,我现在就跟他说。表弟妹,你们家佳晟的事不用操心,只要我们应家顾得住春生,也一定能护着那孩子。”

  应传明一生威重,不开口则以,开口就是重诺,他这般郑重其事说出的话,文氏看他表情就知道没有转圜余地。文氏急怒,一张脸是黑红、黑红,盯着应传明的烟袋,恨不能盯出个窟窿。

  张老太太劝道:“表嫂,儿孙自有儿孙福,说句你不爱听的,春生自小算命就是命重之人,命中带煞,又含着贵格之相,这样的孩子,你就算是想留也留不了几年,与其这样,不如放手让他自己去闯一闯。”

  文氏咬着牙龈道:“那也得问过春生才算,他若不想走,你们谁也不能逼他走。”

  “上次,三子上县城,我已经托他问过春生,春生是想去京城的。”应传明站起来,“我叫丫头去找她沐瑞哥回家说事,另外叫三子去县城接春生回来,你也做好孩子离家准备。春生自小与佳晟一起读书,这去京里也正好一处,互相有个照应,又有老三家在京里,你不要操心了。”


  (https://www.baishuzhai.cc/ibook/75/75767/4320912.html)


1秒记住百书斋:www.baishuzhai.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aishuzhai.cc